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谁来运作我们的唱片业?  (第2/2页)
来保证自己的特殊X,连碟的厚度都b不上日版唱片那哪里谈得上保值?歌迷如何会不流失?更不要谈根本买不到的碟了。如果可以在家门口以b较实惠的价格买到在欧洲发行的唱片,何乐而不为呢?    有人会说,当唱片业过于政治化,经济化程度不够时,歌迷也没有理由去助长违法行为。如果真的很铁杆,就应该上Amazon直接订购。但是能时不时到国外购物网购物的人又有多少?这笔巨额的运费有多少人负担得起?    于是歌迷就这样被抛弃在那里。面对满目不知所云的港式流行唱片发愣。整个行业就这样处于官僚cHa手,唱片公司盲目,歌手苦于实现不了理想,歌迷无法正常购买到唱片的古怪圈套里。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小厂牌开始不断尝试各种不同推销策略的原因。正版碟终于在这两年价格大跳水,从原先动不动五十元以上的价格跌到二十元上下,同时附赠小礼品和预售的碟也越来越多。于是,一批唱片重又恢复了活力。在美国,一张专辑也就二十美元左右,参考美国的价格,算上通货膨胀率,国内一张CD卖到二十元是b较合适的。不过,部分唱片价格下调也不能掩饰音像店里唱片品种过于单调,基本以港台歌曲为主,b较正宗的民乐那种莫名其妙的混音不算,国外的优秀流行乐等都占据极小的份额。甚至国内自己的音乐人大多也b较受迫。左小诅咒在个人官网上发售新专辑而且限量一百元一张决不是他吃饱撑着没事g。他是确实看清整个唱片市场是怎样一个混乱程度,为了保存音乐人的必要尊严,为了让自己的唱片能被卖出去才采用了唱片的发行模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必要情况下,音乐人也可以主动参与经济活动,不通过审批,自己创立厂牌,自己玩。但如果自己不当老板就要饿Si那就很悲哀了。如果大部分人都如此,再有才华也无济于事那就更悲哀了。    整个产业的萧条还T现在媒T环境差上。国内没有一家b较权威的以音乐为主的媒T。这么多年了,大家还处于m0索中。开创有声读物的《音乐天堂》结束了在物质资料匮乏的年代传播音乐的历史使命后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今年终于停刊。其实,同公司的《疯狂英语》等英语学习读物几年前就已经成了公司的主要拳头刊物。上海b较有资历的《音像世界》在学《滚石》。很有意思的是,买到这家本身就经营不善的杂志刊号后仅出了一期就因使用权问题被迫停止使用“滚石”这个刊号,数月后才恢复。《Hit轻音乐》在学《NME》,一味走八卦路线。《非音乐》是几位b较有资历的人自己投稿玩玩刊物,不久前才度过二十生日的《通俗歌曲》现在基本是网抄。    杂志算废掉了,其他媒T也没有多大诚意来做好音乐这一块蛋糕。那些选秀节目与其说在选拔新人,改善现在歌坛青h不接的困境,不如说是电视台创收的手段。通过电视媒T的地区优势,不断压榨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新人。大部分人没有创作实力,都只是红一阵而已。这并不能提高国内音乐界的整T素质,也不是一个合理的长远的对唱片业有用的经济模式。而且这些b赛普遍对音乐的分类不明确,混在一起b很不合理,为此压迫歌手唱同一个类型的流行音乐成为主要手段。这些完全是电视台的节目,唱片业成了附属。    还在做点事的媒T太少了。其中一直致力于推广国内原创音乐的东方风云榜算一个。但是东方风云榜也同样面临着歌曲质量普遍b较低的尴尬。国内真的没有好音乐么?我们为什么就没有一个更明确更T谅观众胃口的媒T呢?b如单独的民歌电台,单独的摇滚乐榜单,按照听众的口味来调配,根据市场需求来合理优化资源。这样也不会造成音乐台基本都是港台流行乐,很多观众没的选择。    观众是需要培养的。而这个培养周期b较长,这是这个产业的特殊之处。对此,唱片公司的应对策略显得不够。挣得b较多的音乐公司恰好是那些思路b较清晰的公司。b如华纳中国。原本归在华纳旗下的太和麦田就在艺人的多元化、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上花了功夫。既有民谣歌手,也有特立独行的英式摇滚乐队。同时,公司在挖掘唱片市场的时候眼光从CD放远到网络。提供付费彩铃下载,付费MP3下载,抢先听,MV在线首发等诸多手段。这也是国外音乐公司在尝试做的。iPod加iTunes的组合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音乐的力量带动了一个小小MP3播放器的流行,而它的流行直接拯救了市场逐年萎缩,举步维艰的苹果公司。Apple在U2去年出新专辑后曾把他们的全部音乐放到iTunes上供人下载,并推出了刻有乐队成员签名的限量版iPod,这些都是很好的商业推广模式。一个优秀的音乐人就是一个金矿,如何好好挖掘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认为,日后唱片公司更多的身份应该是一个资源提供者,应该是站在整个行业的顶端的,和网络、电视媒T、平面媒T等诸多其他行业合作,共同创建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能根据歌迷的不同需求提供音乐,同时培养歌迷市场。音乐市场光禁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歌迷需要好音乐,总会有人Ga0得到。我们需以要更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全球化的文化冲突,把国外的音乐介绍到国内来。我们的流行音乐已经被别人甩开五十年有余,在音乐的丰富X和市场的成熟度上都十分欠缺。    谁来运作我们的唱片业?理想主义的文化小青年和投机者、官僚主义都不是合适人选。我们差的不是音乐人,而是没有人来完善和建立这个音乐市场,从监管部门到各个经济实T,没有把这行当作需要长远经营的产业,不停地抱怨这个夕yAn产业。但实际上,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音乐是不会消失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