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曾有感/双性忠犬受_裹住了一点熏笼的余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裹住了一点熏笼的余温。 (第2/2页)

似未觉,只抱着大氅迎向闻江。

    南安王与世子慌忙行礼,黎瑾瑜也不作理会,只抖开大氅替闻江披好,邀赏似的道:“我刚烤暖乎的,不凉罢?”

    好生跋扈,竟就将人晾在一边不作理会。

    ——准是听雨方才在楼上听到一半,跑去跟黎瑾瑜告状了。

    在父兄跟前受的委屈像块冰。原本他这么多年也受惯了,甚至能将自己奇异地剥离出来,冷眼旁观这块冰压在心里慢慢化了也就消停了,偏黎瑾瑜多管闲事,要在这放个熏笼。

    于是受惯了的委屈涌在喉间,反倒平添酸涩。

    闻江又烦又恼,脸色反倒更冷了:“让你在马车里等着,进来做什么?”

    话一出口,闻江自己心里也觉出来不妥。

    私下里怎样都不要紧,可这会儿当着外人的面,实在该收敛些。

    他好歹知道分寸,勉强缓了脸色,还没来得及出言弥补,黎瑾瑜已经一如往常地认了错,柔声解释道:“这屋里阴冷,我想着替你烤一烤衣裳,穿着暖和些。”

    闻江于是没说话,任由他替自己系好了大氅,裹住了一点熏笼的余温。

    “我刚才仿佛听着,有什么话要问我?”

    同自己的父兄不睦已久是一回事,肯不肯把这份不睦拿到人前又是另一回事。黎瑾瑜也实在拿不准他的意思,也不好挑明,只能试探着多问两句,“我也没听仔细……子清,可是有什么要紧事么?”

    闻江瞥了他一眼。

    受了气有人来撑腰的滋味想来比自己狐假虎威要好太多,闻江迎着南安王犹如实质的不安,心中只觉得格外快意:“哦,也没什么——”

    他眼瞧着父亲松了一口气,故意又沉吟两息,才慢悠悠地补上了后半句:“父亲要我问你,今年还是正月十七安排就藩么,有没有什么变数?”

    黎瑾瑜莞尔:“是有些变数,钦天监还在商讨——南安王,消息果然灵通啊。”

    南安王从晋南带来的仆从虽都被看管在城外,可京中总有一二人脉经营。近来从礼部得了信,仿佛年后并没有让封地王爷就藩的安排。

    这条消息是大把的银子砸出来的,想必有八九分真。他早焦心许多日,可在京中内城实在耳目塞听,没个真正能用的人手,也只好借着祭祀的机会令闻江去打问一二。

    不论有什么龃龉,晋南总是一损俱损的。况且这几月里闻江虽得了爵位,也不曾倚仗着皇封生什么事端。谁成想这一回在摄政王跟前,竟丝毫不替自己遮掩几分,一句话抖落得干干净净。

    在京中打探消息是大忌,南安王实在不敢认这句“消息灵通”的名头,慌忙否认:“臣,臣不曾有什么消息,只是随口一问,随口一问。”

    “五百两银票打点上下,只为了‘随口一问’,可真是好大的手笔。”

    黎瑾瑜冷笑,“下回再有什么想问的,来摄政王府问便是,用不着这么大费周章的。礼部的谢主事不过六品,能知道什么要紧事?”

    南安王生出一身冷汗,不曾想自以为隐秘的打探竟被摄政王瞧得一清二楚,辩无可辩。

    黎瑾瑜点到即止,不作深究,扬声同另三位竖起耳朵的封地王爷道:“前日有钦天监差使来禀,说本王病重乃是天象使然,年后更有国祸,须各家有封王侯另占吉时去国寺诚心祝祷,方可化解,就藩之事许要延缓几日。”

    “钦天监禀报”实在突兀,黎瑾瑜本也没想着多缜密,扫了一圈众人脸色,倒是没挑出来一个有异议的。

    还算乖觉。

    黎瑾瑜勉强满意,多敷衍了一句:“此事并非吉兆,本该避过年关。如今既然南安王提起,倒也不必瞒着。诸位都是朝中肱骨,想必不会推辞。”

    众人忙道不敢。

    不论是摄政王的病情还是年后未发的国祸,都不是能稍有推辞的。何况四位异姓封王早就在前黎相手中陆续失了兵权,如今算不上任人宰割,也实在没什么抗衡。即便察觉出异样,为表忠心,只能老老实实留在京城些时日。

    延缓就藩的事还没跟闻江提过,说不准要恼。黎瑾瑜心里绷着一根弦,这边以权压人的话音刚落,转头就往闻江怀里倚,可怜兮兮地跟人咬耳朵:“子清,我站不住了……”

    闻江:“……”

    戏做得未免过分明显了。

    闻江故作不耐,硬邦邦地把人推开,可显然受用得很,神色都和缓了不少。

    狐假虎威的事不能做得太明显,闻江却很有小人得志的自觉:“父亲可还有什么吩咐么?——哦,是了,大哥方才教训得是,为人儿女,总要给父亲请安的。驿馆守卫森严,不知王爷可否通融一二?”

    黎瑾瑜忍笑,瞧着南安王和身后的世子格外难看的脸色,故作为难:“呀,这恐怕不妥。”

    他知道闻江想听什么,很是配合:“为人子女,尽孝论心不论迹,只要心里惦记着,哪用日日请安呢?——南安王,古贤所言,是不是这个道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