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5章 逼出潼关  (第1/1页)
    等真听到安禄山举兵,许多知晓这段历史的人已经开始心生不忍。    大唐啊!    李隆基哪怕嘴里喊着妖邪,可听了这么久,心里其实已经相信了来历不凡,安禄山谋反的消息一出,刚刚顾忌着皇帝面子的大臣都坐不住了。    昏不昏庸先不管,那都是以后就的事情,这造反可不是闹着玩的。    “陛下,还望早做打算。”    “是啊,陛下,还是先派人控制住安禄山带回长安,若是冤枉,正好叫安将军在长安休整一番。”    一群人可是委婉的不行,生怕上面的皇帝死犟。    李隆基嘴唇绷紧,有点恼怒,可到底不是真的不知死活,安禄山造反若是事实,后果不堪设想。    【安禄山起兵,河北道原来就是他的地盘,所过郡县望风瓦解,守备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    十一月起兵,十二月便已经接连攻下陈留、荥xing阳。    当然,大唐也并不是没有还手的能力,哪怕安禄山手里有几十万的军队势如破竹。    唐中央证实安禄山起兵后,罢免与安禄山有亲属关系的安四顺,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    旬日之间,募得六万人,断河阳桥,进军武牢。    又募五万人,由高仙芝率领屯军陕郡。    可到底是仓促之间募兵而来,加上天宝十年武库失火导致大量得兵器烧毁,初期并不顺,武牢一战,唐军大败,洛阳城巷战,又败。    至此,洛阳也被安禄山攻陷。】    大唐的人看着天幕展现出来的行军路线图,眉头紧皱,为着大唐担心,武将则是思考该如何破局。    李隆基这会儿更是都不端着了,直接就遣派人手,现在的安禄山可还没有到后期那么人马充足。    可天幕的出现,直接戳破他隐秘的心思。    双方就得看谁更胜一筹。    【封常清自洛阳退保陕郡,与高仙芝合军,退守潼关。    接下来,最气人的要来了,二凤,你要撑住啊。】    天幕的声音比任何时候都要严肃,李世民心头不妙,同时充斥着难以置信和悲伤,难道至此还不算嘴气人吗?    李隆基到底做了什么?    不管他愿不愿意,此刻的甘露殿都严阵以待。    大事面前,天幕不会和他们开玩笑。    【安禄山攻下洛阳,可大唐并不是没有抵抗的力量。    此时,在他的后方,常州太守颜杲gao卿在河北举兵声讨按路上,河北十七郡皆响应,合兵至二十余万人。    他的从弟平原太守颜真卿也合兵上万人,两人连兵断安禄山归路,导致河北驿路再绝,河南诸郡防御固备。】    李世民连连点头:好臣子啊,转念又想到天幕的话,心里又沉下去。    【按照当时的战略部署,首先应该集中兵力积蓄力量做好决战准备,然后一面以主力守潼关,坚壁不战。    另一面抽调朔方、河西等地的军队,出井陉,取河北,直捣叛军巢xue。    可惜啊,自高仙芝、封常清二军退保潼关以后,两人被以丧师失地的罪名处死。    临阵杀将,临阵易帅。】    大唐的武将捏着救心丸的手青筋暴露,一双眼睛瞪得发红,恨不得去把传旨的人给杀了。    其实,他们更想出气的人是别人。    李世民则是没有这个顾虑,面色涨红,对着天幕就是骂李隆基,看得人揪心他会不会被气过去。    【哪怕如此,只要接下来让接替的哥舒翰积蓄坚壁不战,局势也能控制住。    当时集结在潼关的新旧兵力号称有十多万,哥舒翰遵守坚壁不战以屈贼的正确战略,前后坚守了六个月时间。    然后,哼,唐玄宗派来的中使,也就是宦官督战,迫使其引兵出潼关。    哥舒翰痛哭,可没有办法,灵宝会战,唐军溃败,六月初九,潼关被安禄山的军队攻陷,唐军主力,全军覆灭。】    “该死!该死!李隆基,你该死!”    “陛下!”    长孙无忌等人心神俱焚,可看到明显情况不对的陛下,赶紧叫太医施救。    其他地方差不多都如此,武则天此刻的杀意更是登顶。    出出出!    出你个脑袋的潼关!    外面是你爹还是你老子,明明都坚持六个月,派人一来几日的时间直接全面崩盘。    李隆基看着未来的自己所作所为不可置信,潼关失守代表什么,他很清楚。    【六月十三,唐玄宗率贵妃姊妹、皇子公主、宰相杨国忠及亲近的宦官宫人,出逃长安。    六陷长安,九出天子    自此,大唐衰败。】    大唐的太医手忙脚乱,哪怕是有所准备把太医院的人都搬过来,可此时同样还是不够用。    因为院正年纪大受不得这个气,还没来得及给气昏头的大臣扎针先一步晕过去。    好气哦。    李世民更是神情好似癫狂,嘴里还在那念念有词,“六陷长安,九出天子……”    一边念叨一边笑,看得人怀疑是不是被李隆基气疯。    给他把脉扎针的太医手一顿,陛下不会是疯了吧?    【安禄山反叛,之前举兵的颜杲卿用计杀了安禄山的党羽,夺取常山,安禄山闻河北变故,自然不可能放任,回兵围攻常山,终究粮绝水竭,又被攻陷。    其实颜杲卿曾派长子颜泉明送俘虏到长安报捷,请求救兵。    可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私改奏章,将功劳占为己有,且拥兵不救。】    “混账!”此次愤怒的则是李隆基,王承业这会儿还有工夫争权夺利,脖子上的东西是个装饰吗?    你骂别人的时候倒是知道。    王承业没料到此刻会听到自己的名字,动了动嘴唇想要说什么,可什么都说不出来。    面如死灰。    【被俘的颜杲卿和颜季明不屈,嘴里还在骂着乱臣贼子,叛军砍下了颜季明的头颅,又在洛阳将颜杲卿肢解杀害,颜家一门遇害三十多人。    等到后来颜真卿派人娶洛阳河北寻找颜家人的尸骨,颜季明只剩下头颅,剩下的颜家人也是尸骨不全。    颜真卿怀着崇高的愤怒和无尽的悲痛,写下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一点都不漂亮,涂抹修改最多,字型潦草,上面许多地方甚至是笔锋没墨蹭出来的字迹。    因为,那是颜家几近灭门后,五十多岁、行书楷书都被称为一绝的颜真卿写出来的。    “贼臣不救,孤城围逼”导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这还只是安史之乱里面的一个缩影而已,大唐,从来都不缺有节气的忠臣。    颜真卿听到几年后的悲剧,好似也能透过天幕,看到另一个苦寻到家人残缺尸骨悲痛的场景。    其他人听着心中同样晦涩难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