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楔子 第四回 虞知府探秘问乡俗 夫子祠 (第1/2页)
季老伯见状,急忙过来解围:“大人,可否由小老儿代为回答?” “无妨,本官只是好奇罢了,只要说得清楚,讲得明白,谁人回答,皆是1样的。 如此,便有劳这位老人家了。” 季老伯得了鼓励,顿时来了精神,清了清嗓子,朗声言道: “说来这可是此地的1个旧风俗,但凡老1辈死了, 皆先葬在自家田地头里,意味着后辈人能得其庇佑,风调雨顺。 待满周年时,再寻个适宜下葬的好日子,正式迁入祖坟,这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入土为安。” “这本官确实鲜有耳闻,不妨请这位老伯细说来听听。” 虞大人及1干随从也颇感兴趣,伸长脖子,竖起耳朵,听季老伯继续往下讲。 “话说前朝初年,乡里有个大孝子,唤做孟仙游,家里尚有1个弟弟唤做孟晏深。 为了供其读书,仙游便将田里的活计全部揽了下来。 那1年孟晏深进京赶考,谁知这1去竟杳无音信。 爹娘日夜牵挂,不久便相继故去了。 仙游将2老葬在自家田埂旁,这片田地正在大路旁边啊,是村里对外的唯1通道。 这样做的目的,1来可以趁耕作休憩的空档,能陪爹娘聊聊天,以慰思念之情。 2来嘛,若是弟弟回来了,爹娘便可第1时间看到。 不想周年祭日那天,他爹娘的坟头上陡然刮起1阵怪风。这1下,可将他吓得够呛,连连跪下磕头。 周围1同劳作的乡亲无不惊骇不已。 恰逢远处锣鼓喧天,前呼后拥的过来好大1支队5。 1名差役手里拿着面铜锣,1边敲,1边高声唱喏。 中间1高头大马上,披红挂彩的,端坐着1位青年后生。 路过田间时,后生1眼瞥见孟仙游,先是1愣神,随即翻身下马,纳头便拜。 原来竟是他离乡多年的兄弟高中状元,奉旨回乡祭祖。 晏深得知家里情况后,认为此番高中,必是爹娘在天之灵保佑。 遂将祖坟修葺1新,将爹娘风光大葬。此事轰动了十里8乡。 此后,家家效仿孟仙游之举,久而久之,便成了乡俗,在这1带流传下来。” “原来如此,记得本官读《论语》时,见‘子入太庙,每事问。’对这1句心存困惑多年,总觉得圣人行事不必如此谨慎。 今日老伯1番话,令虞某茅塞顿开。 看来各地乡俗背后无不寄托着乡民们美好之心愿,值得尊重啊。” 这时,乡里的耆老程向英在差役的搀扶下,打远处走来,虞大人急忙迎上前去问好。 “哎呀,有劳程老先生大驾,今日请您来,主要是为了瞧块玉碑。 您可是河南地界最有名望的金石鉴定大家,您给掌掌眼,看1看此碑是真是假?” 程老先生与他简单寒暄几句,便被扶着坐1处石墩上。 手捻胡须,对着玉版及拓下来的宣纸仔细品鉴着。 少顷,不禁面露喜悦之色: “虞大人,此碑确是宋时之物,碑文也是邵雍大师所留。” 虞大人闻听,再1次震惊不已道: “此碑竟在洛郎中爹娘坟前挖出,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大人,您有所不知,还有比这更巧的呢。 邵雍先生有1位亲传弟子,唤做洛怀川的。 便是我家先生之先祖,还是仁宗皇帝的先生呢。” 1旁的齐儒生忍不住插言道。 程向英老前辈闻他如此言说,不以为然道: “年纪轻轻,信口雌黄,大人如是言说,你便借道顺杆爬,成个什么样子!” 儒生遭了抢白,满脸涨得通红,未及与洛江天商议,撒腿便往家跑,边跑,边气鼓鼓道: “哼,您老还别不相信人,晚生这便去给您取证据,届时看您如何说?” 洛江天欲待招手拦住他,人却已经跑远了,只好尴尬的对着程老先生报以歉意的1笑。 正当虞知府进1步向乡亲们了解真相之际,衙门里的书吏捧着1卷书册急匆匆赶来: “大人,县志找到了。 属下等费了9牛2虎之力总算查明白了,原来邵雍故居在北宋末年已然衰落。 到金代时,被改为了‘9真观’。 您看,这片田地的位置,确实与历史记载的‘在天宫寺西,天津桥南’1致。 可以确定,便是邵先生之故居遗址无疑了。” 程老先生也接过来细细验看1番,不由得感慨万千道: “老朽世代居住在此,早便听闻祖辈讲过北宋5子中有3位曾居住在洛阳,不想儿时玩耍的田头里梗竟是先贤踏过的土地。” 虞知府连连点头称是,1抬头,看见儒生手里抱着1个木盒子气喘吁吁地跑来。 到了近前,取出洛氏家谱,满脸得意地递与程老先生。 老先生疑狐的接过来,先验看了1下纸张的年代,又凑到鼻前闻了闻墨迹道: “嗯,确是古人传下来的没错,你小子还真没扯谎。” 话音未落,人已颤巍巍的站起来,握住洛江天的手: “想不到洛贤侄的先祖与康节先生还有这般渊缘,好啊!” 洛江天重又扶老人家坐下: “晚辈也是今日拜祭祖宗祠堂时方才知晓,不然早早便去知府大人那里讨赏了。” 程老先生微微颔首,转身又对虞知府道:“对了,虞大人,乙亥年可不就是今年么? 大人去岁方到洛阳任职,便得天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