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三回、潜龙惊蛰(一): (第1/2页)
一个人,一生最大的遗憾,或许是当老去之後,回顾此生,才发现自己年少之时,少了份对理想的冲动,与对正义的血X,而导致寻觅一生轨迹,找不到丝毫波澜壮阔的豪迈与激情。 人往往会後悔,做了些鲁莽的蠢事,但将时间拉久来看,往往会更因错过了什麽,而悔恨不已。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其实“平淡无奇”,或许才是对人生最大的伤害。 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名臣周忱,以专JiNg於算学、擅长於理财,而为朝廷倚重,深得先皇信赖。 宣德五年,周忱以工部侍郎身份,奉旨巡抚江南,督办粮税、监理漕运期间,几经饥馑荒年,留下了许多感慨灾民悲苦之诗句,如“十里路埋千百塚,一家人哭两三棺;犬衔骸骨形将朽,鸦啄骷髅血未乾...”,“...只鹅只换三升谷,斗米能求八岁儿;更有两般堪叹处,地无荒草树无皮!” 想当时之年,还正处盛世之期,君明臣勤。 周工部为避免田赋过重,夙夜匪懈修改税法,为避免一遇荒年,农民便弃农地而成流民,遂颁行“平米法*”,以安民心,以固国本。 但,此一“平米法”,如今却成了各级官吏,上下其手贪W苛扣的陋法;周工部当年亲自监建,於各州府的屯仓,至今也毁弃殆尽、所剩无几。 建设年久失修,制度人谋不臧,方才会致大旱一起,粮食立刻出现短缺,转眼便演变成暴民四起,流民横溢的景况,但这究竟是天灾,抑或是,实在也无从说清,无法辨明。 时至端午,仍未见有雨,端午後终於盼来几场阵雨,但这雨来得急,去得也快,对於久旱的泉州,乃至於乾涸的整个闽中大地,实在於事难补。 其中,闽地上四府*,仍还能仰赖山高泉深之利,靠浦城、建yAn、建甯等地少量收成,勉强苦撑。 靠海的下四府*,情况则大为不妙,如泉州、漳州、莆田、仙游等地,本就人口较众,粮食一直无法自足,需要外地输入补给,但如今其他地方,自用尚且不足,实在也已无力接济。 就泉州的情况看来,上半年本地水田的收成,是完全指望不上了。因此,府中署吏又开始忙碌,着手进行赈济事宜。 只是,朝廷虽已颁下开仓放粮旨意,但若官仓之中,真还有余粮可放,又何至於落至眼下如此,饥民遍野、动荡四起的地步呢? 郑绍祖奔走於乡绅大户间,但这一年多来,大户们也已算是尽心竭力了。 朝廷要伐金时,军饷征粮找他们商借;新皇要登基时,贡品贺礼找他们商办;知府要交接时,送往迎来找他们出面;严冬酷寒时,厚袄棉褥找他们接济;如今久旱饥馑、荒年再临,依旧还是只能去找他们。 泉州这些或为官致仕、或发家致富的大户们,当然也有为富不仁者,但绝大多数,也实在已慷慨解囊,y要人家倾家荡产、毁家纾困,也太过强人所难。 只是,现实就如钢铁般矗立眼前,没有丝毫缝隙,能让那不切实际的妄想,能够侥幸活存。 稻作就是颗粒无收,官仓早已净空,富户已然倾囊,但每天成千上万的饥民,就已在朝不保夕的生存边缘,苦撑挣扎。 界线终於还是崩溃了,田野路边开始饿Si饥民,而且数量不断快速增加,快速到令人猝不及防。 久盼的新任知府,终於走马上任,大人名为陈敏吾,与上上任赵士许大人,同是万历四十一年的进士,但此时的他,除了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外,实在也是束手无策,别无他法。 ××× 一官自凤师父过世後,显得益发沉默,可是他的功夫,却越练越勤,拳、掌、棍、bAng无一不下苦功。 他还给了自己一门新功课,就是对着老槐树g上,圆澄留下的那个大窟窿,每天打一百零八拳,这或许是他对於圆澄,表达怀念的一种方式。 现在,也就只有在与大师父讨论兵法时,能见着一官开口说话,但说起话来,也多神情认真、口吻严肃,不复再见昔日那种欢声笑语。 圆觉不以为意,他将此视为一官成长的一部分。 至於山下的饥荒,圆觉也不会不知道,法证送来的斋饭,已从满碗变成半碗,再从白饭渐变成了白粥,这几日的粥,已经稀得宛若米汤,连颗米粒,都难见着。 圆觉不是没经历过饥荒的人,也知道一官心怀仁义,他永远不会忘记,拜他为师那天,一官侃侃谈起自己愿望,说要让乡亲们吃饱穿暖时的神情,这也是最後,让自己转变心意,收下一官的最主要原因。 对於有这样心愿的人,每日来回於泉州城郊,看见路途中的景况,心情之沉重,不难理解。 在圆觉心里,所思所虑可能更长远些,饥荒已起,大乱在即,一朝一代的兴亡轮替,总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 圆觉对这个朝廷,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